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购物车
    0

    陇南市茶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信息发布者:张伟伟
    2017-05-14 13:18:04   转载

    陇南市茶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宣传资料2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5-12-28 点击数:5187 ]

     

    陇南市茶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草案)

     

        陇南市茶叶产区主要集中在文县、康县武都三县(区)交界的13个乡镇。产区境内山大沟深,交通闭塞,森林郁葱,植被覆盖度高,水质及空气纯净,土壤清洁,生物种群具有多样性,其环境质量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发展有机茶奠定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生态基础。近几年来,随着市、县各级领导和政府的重视,茶叶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逐步提高,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了进一步发挥我市茶叶产业的经济优势和生产潜力,促进陇南茶叶产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推动文县、武都、康县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和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现状

        截至2014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15.3万亩(文县7.3万亩、康县5.8万亩,武都区2.2万亩),涉及1.93万户,8.68万人。其中:投产茶园10万亩(文县4.54万亩,康县3.6万亩,武都区1.86万亩),茶叶总产量119.5万kg,产值1.66亿元。名优茶产量达43.1万kg,产值9100万元。茶园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已认证无公害茶叶基地4.62万亩,绿色食品基地3.93万亩,有机产品基地7948亩。“茶园综合管理技术”、“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有机茶生产配套技术”等不断推广普及,无性系良种茶园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市茶叶生产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一批中小型茶叶龙头企业和一批颇具知名度的名茶品牌已基本形成。如康县的龙神茶业有限公司,文县的御泽春茶业公司、玉兰茶业公司,武都的仁和茶业公司等,创出了“龙神”系列、“御泽春”系列、“紫云春”系列、“仁和”系列等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先后有10多种茶产品获得国内外各类奖,为我市茶产品赢得了一定声誉。有效地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了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全市已建成茶叶加工营销企业58户,茶叶专业合作社80个,拥有茶叶加工机械1880台套,已注册茶叶商标62件,“康县龙神茶”、“文县绿茶”分别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二、存在问题

        尽管陇南市茶叶产业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市茶叶产量由的2010年的84.6万公斤增长到119.5万公斤,产值由2010年的9240万元增长到16600万元,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和矛盾:

        一是茶园管理水平普遍落后,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速度。我市茶园发展速度加快主要是2000年特别是2008年之间,三县(区)紧紧抓住退耕还林的发展机遇,实行退耕还茶,出现了如康县宋沟、文县茶园村等整村退出粮食生产的茶叶专业生产村,茶园面积快速增长,但茶园管理没有跟上。目前的茶园几乎都到了投产的树龄,但投产茶园只有10万亩,丰产茶园仅4万多亩。许多新发展的茶区由于幼苗茶没有搞定型修剪,还未投产就变成了低产低效茶园。而农民没有掌握茶园管理技术,没有加工设备及加工技术,茶园没有效益,还在继续吃退耕还林政策的老本。面积的增加与管理水平和产量不同步,与效益更不同步。全市茶园管理最好的、效益最好的就是文县碧口镇的李子坝、马家山、水蒿坪、白果村、碧峰沟、康县阳坝、宋沟、武都包家沟、唐坝、杨坝等村,但也因为劳动力成本高,茶园效益低下,而有撂荒的现象。有些村社的茶园其管理水平十分落后,几乎没有效益。

        二是茶园品种结构配置不合理,加剧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我市茶园多数以种子建园为主,品种混杂,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滞后,目前投产茶园中仅有8586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只占茶园总面积的6.5%,远远低于全国良种茶园比例20%的水平。同时早中晚品种搭配不合理,建园品种单一,造成采茶高峰期采茶工严重不足,优质高档的茶叶采不回来,资源严重浪费,茶园效益低下。

        三是加工环节薄弱,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陇南市茶叶加工企业仅有十多家,而且集中在茶园效益好的乡镇和村社,越是茶园管理落后的村社,加工状况越差,有的甚至空白。茶园管理差、没有加工点、农民没技术、茶园没效益,成了茶叶生产落后村社的真实写照。而茶园效益较好的产茶村社如李子坝、马家山等村也主要是农户自己加工。

        四是掌握茶叶生产技术的农民太少,缺乏产业发展活力。除了几个茶园效益好的茶叶专业村外,绝大部分茶区农民不懂茶叶业务知识。不会管理茶园,不懂加工技术,没有相应的生产工具及加工机械。文县中庙乡、范坝乡、刘家坪乡、武都枫乡裕河、洛塘大部分茶区、康县两河、三河、白杨、铜钱等乡镇的大部分茶农缺乏茶叶生产技术,茶园没有效益,农民们也不知道如何搞。

        五是劳动力成本过高,抑制了茶叶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及国家对基础实施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特别是2008年“5.12”地震后,灾后重建用工量急聚扩张,市场劳动力极度短缺、工价直线上涨,给劳动力密集型的茶叶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茶园收入远远低于劳务输出,农民宁愿务工也不愿务茶,即使在茶园效益好的李子坝、马家山也出现了危机,茶园管理成本提高,采茶工工价上涨,茶叶成本翻番,但茶叶价格提高不大,许多农民春茶采后即去务工,夏秋茶几乎无人问津。其它生产落后的地方茶园自然荒芜。

        六是茶产品销售市场混乱,产后服务严重脱节。陇南茶叶地处江北茶区的最北缘地带,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茶叶虽然品质好,但上市迟,市场竞争力受到限制,而相邻的陕西、四川茶叶上市时间明显早于陇南的茶叶,经销商受利益驱动和消费者猎奇心理影响,陇南茶叶还未上市,四川、陕西的新茶叶已冒充陇南茶叶占领市场,而且价格较高。直到本地茶叶上市时,市场空间已被压缩得很有限,加之陇南的采茶工成本高,茶叶价格高于外地茶,自然销路不畅。每年的春茶生产期间,陇南茶叶市场外地茶占领了很大一部分市场。虽然前几年陇南引进了一系列特早品种如龙井43茶等,但面积不大,产量有限,在市场上和外地茶难以抗衡。

        七是茶叶科技人才严重短缺,许多量大面目宽的工作不能深入开展。目前从事茶叶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其中受过正规茶叶专业教育的人更少,与快速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茶叶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目前文县、武都、康县茶叶技术人员与产业需要比严重不足,技术推广不能到位,只能应付几个示范点的工作。

        八是茶叶产业化经营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龙头企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是产业链不完善,产、加、销不配套,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尚在探索之中,基地与加工、营销脱节。关注加工营销,追求眼前利益的人多,注重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抓起的人少。其中最明显的问题是搞加工营销的收入高,而茶农收益少,既挫伤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基地建设的质量和进度。造成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有的茶叶企业甚至收购外地的廉价茶叶冒充陇南茶,挠乱销售市场,使本市的名优产品不能做到优质优价,甚至降低本市茶叶声誉。

        九是产业开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而且不合理。因各级财政相对困难,在茶叶生产上的资金投入与产业开发的实际需求差距很大,尤其近几年新发展茶区无论茶园管理、加工等方面投入很少,严重影响着茶叶开发步伐和效益的提高。

        三、发展优势

        (一)自然条件适宜。陇南茶区属生态条件好,森林植被覆盖度高,没有工矿企业污染,水源洁净,无任何污染,土壤及气候条件适宜茶叶生长,良好的环境条件为发展无公害茶叶奠定了生态基础。

        (二)社会基础好。一是目前全市茶叶生产面积已达12.66万亩,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茶叶加工逐步发展,为产业全面开发奠定了基础。二是市、县各级领导和政府重视,在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大,为产业开发提供了组织保障。三是茶区广大群众对发展茶叶生产、提高茶园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愿望迫切。四是所有茶区已经基本通电、通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能满足茶叶产业开发需要。

        (三)市场条件好。茶叶作为三大饮料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陇南市处于中国江北茶区的北缘地带,茶叶生产周期短,休养时间长,茶叶品质好,味厚香醇,已在省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随着人们健康安全意识的增强,对有机食品的需求迫切,陇南的茶叶市场前景将更为广阔。

        (四)服务体系健全。目前文县、康县都有技术依托单位茶叶开发中心,武都区有茶叶技术指导站,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产业开发提供了技术保证。

        四、发展思路

        根据我市茶叶产业开发实际,“十三五”期间,我市茶叶产业开发的基本发展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手段,以增收为目的,以基地建设和低产茶园改造为抓手,大力发展标准化茶园;以培植龙头企业为主线,培育或引进有实力的茶叶企业,做大做强;以品牌整合为重点,统一生产和质量标准为前提,大力开发生态茶、绿色茶、有机茶,扩大同类茶产品生产规模,开拓和占领省内、西北市场;以建设阳坝—峪河—碧口生态旅游风情线,打造省内著名休闲观光旅游品牌为契机,全面提升茶业综合效益,有效推动茶区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

        五、目标任务

        2015年至2020年, 全市新发展2.7万亩,茶园面积达到18万亩,其中武都区3万亩,文县8.5万亩,康县7.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250万公斤,武都区、文县、康县分别达到30万公斤、110万公斤、110万公斤;茶叶总产值达到4亿元,武都区、文县、康县分别达到1亿元、1.5亿元、1.5亿元;实现综合产值8亿元以上,丰产茶园平均亩产值达到5000元以上,涉茶农民人均实现茶叶收入4000元以上。

        六、建设内容

        “十三五”期间陇南茶叶产业要以提质增效为突破口,以绿色及有机茶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基地建设和产业化进程。要以项目为依据,抓好产业开发。

        (一)积极引进茶树无性系良种,合理搭配早中晚品种,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今后新建茶园要在优特早方面下工夫,对立地条件好的老茶园更新换代,通过改植增大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避开采茶用工高峰,合理调节劳动力市场。不能再盲目调进茶种,盲目发展面积。文、武、康三县“十三五”期间新发展茶园要全部建成无性系良种茶园,并确保建园质量。

        (二)实施茶树丰产栽培综合管理技术。一是抓好茶园的管理工作,对低产老茶园采取台刈、深修剪、重修剪等措施,结合肥水管理,促进树势恢复,提高茶叶产量。对近几年新发展的茶园今年要全面进行综合管理,通过施肥、合理修剪、合理采摘,使其尽快投产,增加效益。二是抓好幼龄茶园管理,通过合理的修剪、施肥等措施促进早投产。三是开展茶叶机械化生产示范,通过在茶园开展机械化修剪、机械化中耕、机械化采摘,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茶园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到2020年,茶园综合管理面积要达到15万亩,现有的幼龄茶园要全部达到丰产茶园。丰产茶园总面积达到10万亩。

        (四)全面推进茶叶的无公害生产。加快茶叶标准化建设步伐。一是在新建茶园从品种上入手,从栽培管理上严格把关。二是对老茶园全面实行无公害化管理,将其尽快转换成绿色、有机茶园。三是加强宣传无公害茶园专用肥和农药使用知识,制订相关的行政措施加以约束和推动,并设立茶叶专用肥料和农药的经销点。引进和推广生物农药代替高剧毒农药。鼓励茶农种养结合,多积农家肥、沤制绿肥,大力提倡推广沼肥,少用或不用化肥。四是积极开展有机茶的生产示范,建立有机茶示范园和制订生产技术标准,推动陇南有机茶的认证工作。五是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维护好茶区的生态环境,管护好现存的天然林资源。同时在茶区积极建设电力设施,引导农民搞好生产、生活电气化,严禁用木柴作为生活、生产能源。

        (五)积极发展个体加工,努力增加茶农收入。根据陇南的生产实际,今后市、县应该大力发展个体加工,减少大中茶厂的投资和建设,让农民掌握生产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提高茶园的综合效益。

        (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全市茶叶产业化进程。坚持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路子,实现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生产。因此,本着“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外向型”的思路,按照多点、多户加工为主,大中型龙头企业为辅的发展思路、多元启动,群体发展的原则,加快产业建设步伐。形成公司加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开发模式。

        (七)加强茶叶流通体系建设

    完善我市茶叶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茶叶交易中心、茶叶信息中心、茶叶物流中心、技物服务中心;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茶销售专区,加强宣传,强化市场管理,让消费者真正地买到绿色无污染的茶叶产品,提高市场信誉度,促进我市茶叶销售,充分发挥茶叶效益。

        (八)抓好项目建设。按照产业实际情况,陇南茶叶产业项目投资今后要在茶园管理上下功夫,在新品种引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上项目,在加工上多上项目,从多层次、多方位进行开发,提高产业整体水平。

        七、重点项目

        (一)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在文县碧口建100亩良种示范园,引进无性系绿茶品种10个,需项目资金600万元。

        (二)生产基地建设。引进优良品种,新建良种茶园2.7万亩,每亩需种苗费2000元,共需资金5400万元。

        (三)有机茶示范点建设项目。在文县碧口、武都裕河、康县阳坝、两河各建1000亩有机茶示范基地,需建设资金3000万元。

        (四)市场体系建设。在文县、武都、康县各建一个茶叶专业批零市场,每个市场建设需1000万元,共需3000万元。

        (五)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十二五”期间,茶园全部达到绿色食品管理标准,有机茶认证达到1万亩。需2000万元。

        (六)技术培训体系建设。其中市、县、乡三级服务体系科技人员培训100万元,茶叶产区农民全部受到培训,需培训费500万元。共需培训费600万元。

        (七)新产品开发项目。一是引进新设备,在重点乡镇建3个茶饮料加工厂,引进茶饮料加工设备,充分利用夏秋茶原料,加工茶饮料,需经费3000万元;

        完成以上项目建设共需资金17600万元。

        八、保障措施

        我市茶叶生产目前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善,品牌效应未显现,科技支撑及创新不够,生产效益不高等。为此,我们必须对陇南茶业认识再提高,投入再加大,工作再推动,尽快促其提质增效。

        (一)技术措施

        1、抓好农民技术培训。一是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宣传工具,积极宣传。二是通过大力举办各种节会,有效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三是积极培训农民群众,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每年培训茶农5000人以上。围绕农民培训抓好适用技术的推广和低产茶园的改造,提高茶叶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

        2、狠抓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为示范点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一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二要搞好现有科技人员的培训提高,通过派出去学习和请专家来陇南讲学等多种方式,及时更新科技人员的观念和知识,不断提高科技推广能力和水平,保证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到位。三要加强科技队伍,不断注入新生力量,增强产业开发后劲。四要要组织科技人员,从事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物质、技术、资金、策划等服务,实现社会化服务,解除农户发展面积多,摘不出来、管不过来、卖不出去的后顾之忧。五要围绕无公害生产和茶园提质增效,健全茶叶技术服务体系,在产茶大乡、茶叶专业村应配备专职的茶叶技术人员,引进招考数名茶学急需专业人才,依托中茶院等单位技术资源优势,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一批茶园农艺工、炒茶工、评茶师等土专家,健全技术服务网络,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短腿问题,开展科技服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3、抓好示范点建设。市、县要建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效果好、带动性强的示范点,在茶园管理上、加工上、产业化经营上有亮点、有突破、有创新。市上办一个市级示范点,三县(区)要各办一个有特色的示范点。

        4、引进推广新技术。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茶机械化加工等优质高效、节本的适用技术,提高亩产茶的效率和茶叶加工的营销效益。探索改造绿茶的加工工艺,提升质量档次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研究和开发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同时在地方群体种中开展优良品种选育,通过3-5年努力,审定2-3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陇南茶树良种并开展繁育推广。同时,抓好无性系茶树良种引进建园、低产茶园改造,提升种植水平和茶园效益。

        5、制订、修订《陇南茶产品质量标准》、《陇南茶栽培技术规程》、《陇南茶加工技术规程》,作为甘肃省地方标准颁布,农牧、质监、工商等部门配合,在全市茶叶生产中宣贯落实,提升产品质量和批量。

        (二)行政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茶叶产业发展的组织保证体系。

        成立陇南市茶叶产业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全市茶叶生产提质增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了解产业发展进展情况,研究策略,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坚持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有效做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上下协调,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切实为加快该村茶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确保产业发展任务按计划、按要求顺利完成。同时争取立项创建甘肃省省级茶叶工程研究中心,负责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成立陇南市茶业协会,负责行业自律和公用品牌运营管理。同时,给茶区重点乡镇和重点村分别设立茶技站、配备大学生村官。通过健全机构,充实人员,提升政府管理助推能力和业务单位技术支撑能力。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在提升茶叶产业发展方面的引导、激励、推动作用。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认真制定出加快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政策、茶叶技术干部队伍建设、农村经合组织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有机茶产地产品认证、QS认证、茶叶生产技能评比,名优茶产品研制和知名品牌打造,茶文化发掘等。要为企业多搭台引线,积极争取各类扶持项目,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并鼓励和支持有识之士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产业。

        3、实行多元化投入机制,保证茶叶产业发展的资金。从市到县都要每年专列一定专项资金扶持,同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将资金的筹措、运转和增值引入到市场机制中去。保障资金投入。鉴于茶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茶叶良种示范园建设、现有低产茶园改造、茶园机械化生产、有机茶园管理、龙头企业建设、批发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因此,应采取多渠道投入的方式予以解决茶产业发展资金。要积极争取财政支农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特色产业发展资金中增加对茶业开发的投入。市政府及三县(区)政府每年拿出一笔资金,用于品种选育、无性系良种推广、人员培训、品牌宣传、有机茶认证等关键环节,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相关项目,提升财政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4、整合打造一个区域公用品牌。市政府主导,确定一个响亮的陇南茶区域公用品牌名称,由行业协会申请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开展使用许可管理和“母子商标”(证明商标为母商标,授权许可使用母商标的企业注册商标为子商标)“双品牌”运营,统一对外宣传,大力提升品牌形象。

         5、加强市场和营销体系建设。要根据茶产业的发展情况建立和完善以专业市场,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保护外来客商合法利益,积极构建自由公平的交易平台。强化礼品茶的宣传与推介。建设“陇南茶叶网”和陇南茶叶电商平台,宣传推介陇南茶,拓展省内外市场,扩大知名度,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出台优惠政策,将东江新建步行街的一部分打造成陇南茶店、茶馆一条街,面向西北销售陇南茶,兼营全国各地名优茶及茶具、茶包装等并开展茶文化休闲活动,提升陇南茶市场影响和销售能力。

        6、规范管理,建立茶叶产业发展的目标考核体系。要随时对规划建设项目的投资和进展情况进行评估,监督项目进展与质量,强化验收考核,要将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县乡两级政府年度经济责任目标考核,年初签订责任书,年终考核兑现,确保规划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7、狠抓茶叶经合组织建设与龙头企业培育。要扶持建设科技型、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强化名优茶叶产品研制力度和知名品牌的打造,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鼓励发展以农户为基础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在组织茶农、服务茶农、示范带动生产及开拓市场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引导茶农走向市场。要加强对协会的管理和领导,围绕茶叶行业,推动各种形式的联合。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